晚上,來到街道上,你就會發現,路兩邊的商店門口裝飾著各種各樣、五顏六色的霓虹燈,看去十分漂亮。
可是,霓虹燈為什么會發出各種顏色不同的彩光呢? 原來,霓虹燈里"住"了幾位特殊的"主人",它們有一種奇特的本領,能使霓虹燈發出各種各樣的光來。這幾位"主人"就是氖、氬、氦和水銀蒸氣。氖可以使霓虹燈發出紅光,氬可以使它發出淺藍色的光,氦可以叫它發出淡紅色的光,水銀蒸氣能使它發出紫色的光,有時候人們把它們混合在一起裝在霓虹燈中,就可以叫它們發出五顏六色的光來。
這幾位"主人"中,后面兩個我們已經介紹過了,這里要介紹的是前兩個。
氖是在1898年由英國化學家拉姆塞發現的,它的拉丁文意思是"新",即氖是一種從空氣中發現的新氣體。 為何要用"新"來給氖命名呢? 原來,在那時,人們以為空氣的成份前人早已分析過了,不過是氮、氧、二氧化碳和水蒸氣而已。突然問,憑空又冒出一個"氖"氣出來,難怪人們要十分驚訝地用"新"來給它命名了。
氖是一種十分"懶惰"的氣體,它見了誰都"不理不睬"的,平常,人們幾乎見不到它的化合物。它是一種無色氣體,在空氣中的含量很少,每一立方米空氣只有十八立方厘米的氖氣。
在電場的激發下,氖能射出紅色的光。霓虹燈就是利用氖的這個特性制成的。在霓虹燈的兩端,裝著兩個用鐵、銅、鋁或鎳制成的電極,燈管里裝著氖氣。通電時,氖氣受到電場的激發,放出紅色的光。它的這種紅光在空氣中的透射力很強,甚至可以穿過濃霧。因此,氖燈常在港口、機場、水陸交通線的燈標上。
氬氣的出世 古時有句成語叫"差之毫厘,謬之千里",意思是說,開始稍差一點兒,結果卻能造成很大的錯誤。氬氣的出世恰好證明了這句成語的準確性。
事情要從1890年說起,當時人們認為,空氣是由氮氣、氧氣、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四種氣體組成的。然而,英國科學家雷萊在測定氮氣密度時卻發現了一件怪事:他設法除掉了空氣中的氧氣、二氧化碳和水蒸氣,按理來說剩下的氣體都是氮氣了。可是,測定下來的結果卻是每升氮氣重1.2572克。 為了證實這個結果是否可靠,他又從氨氣中分離出了氮氣,再測定一下,結果意然是1.2501克,比上面測量的結果輕了0.071克。這可真是怪了,分明都是氮氣,怎么會出現這么大的誤差呢? 雷萊決心重新做這個實驗。他異常小心地不放走小氣泡。結果呢?還是每升相差0.0071克。他想,不妨再從其他的含氮化合物中制出氮氣來,多實驗幾次。可結果和從氨氣中取得的氮氣一樣。每升也是相差千分之七克。
這是什么原因呢?雷萊百思不得其解。 在1892年,他在一家著名的雜志上寫了一封信,征求其他科學家的幫助。然而,他沒有收到回信。
到了1894年的夏天,雷萊的朋友,化學家萊姆塞表示愿意和他一起探索這個秘密。他們詳細地研究了實驗過程,最后萊姆塞想到,也許從,空氣中分離來的氮氣并不純凈,其中含有某種密度大于氮的氣體,因而造成了這個微小的誤差。于是,雷萊和萊姆塞分頭進行了實驗。經過夜以繼日的努力,他倆都制得了少量的特殊氣體。這種化學性質奇"懶"的氣體,他們還是頭一回碰到。于是他們就把它取名為"氬",拉丁文的意思是"懶惰、不活潑"。
雖然誤差只有千分之七,可是雷萊和萊姆塞抓住不放,打破沙鍋"尋"到底,終于把氮氣這個"懶家伙"從空氣中"揪"了出來。這千分之七的誤差雖然很小,卻說明了1890年時人們對空氣的認識是十分片面的。這真是"差之毫厘,謬之千里"呀。
|